在青海,看鄉村振興的勃勃圖景去九宮格見證_中國網


【活力中國調研行】

從河湟谷地到雪山高原,在青海這片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的土地上,“產業興旺、鄉風文明、生態和諧”的動人故事實實在在地寫在了老百姓的生活里。

近日,記者深入高原村落,切身感受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與可喜成果。

找準產業致富路

自西寧市驅車東行百余里,便到了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的班彥村。班彥,在土族語中意為“富裕幸福之地”,然而昔日的聚會班彥村卻名不符實:129戶村民蝸居在海拔2800米的“腦山”頂上,連生存都是問題,更別提發展了。面對“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”的困境,2016年,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,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,班彥村民開始整體易地搬遷至山下平川。

新村要振興,產業是關鍵,村民們脫貧致富的愿望空前高漲。

在村里的盤繡園,繡娘張卓麻什姐正招呼著老姐妹們做盤繡,雙針和彩線在她手中一盤一繞,盡顯非遺魅力。聽她講,土族阿姑們自幼就開始學盤繡:“各個手藝精湛得很!我們的訂單多得忙不過來!”最近,她們又在趕制一批絲巾的訂單,由縣文體旅游局與企業對接,繡娘們只需專注刺繡,銷售渠道由企業負責。“在家門口就把活干了,每年能收入1萬多元呢!”張卓麻什姐說。

短短十年間,班彥村還培育出光伏發電、特色養殖、酩餾酒釀造、鄉村旅游、電子商務等多元產業體系,昔日的貧困村早已煥發新生。

產業選對路,致富邁大步。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,獨特的冷涼氣候孕育出品質優異的特色蔬菜。如今,樂都長辣椒、紫皮大蒜、高原彩椒等特色農產品,不僅豐富了本地“菜籃子”,更搭乘冷鏈物流,24小時直達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滬等地的餐桌。

“一畝地的收入是過去種植油菜的5到10倍!”樂都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馬國業介紹,運用“水肥一體化”“三膜覆蓋”等現代農業技術,當地蔬菜復種指數顯著提升,從傳統的一年一茬發展到一年三至四茬。

依托海關綠色通道,高原冷涼蔬菜還實現出口“零延時”。“我們的本地企業正計劃在阿拉木圖開一家代銷點,方便農產品和批發市場更好地對接,更好惠及本地農民。”樂都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高杰對此充滿信心。

“搬”進幸福好生活

現在生活過得怎么樣,村民的笑臉就是最好的回答。

一座座黃墻紅門的院落整齊排列,家家戶戶門前停放著私家車;寬敞整潔的道路兩側,太陽能路燈與屋頂光伏板相映生輝;誰家來了客人,村民們都會笑意盈盈地打招呼……這就是今日班彥村的村貌寫照。

“蔬菜、水果,在新村都能吃上,各方面都好!”呂有榮老人用樸實的話語,道出對新生活的滿足。電熱炕取代柴火炕,太陽能24小時熱水,天然氣入戶,家家戶戶窗明幾凈……“網購的快遞還能直接送到村里,方便多了!”村民們向記者細數著生活中的點滴變化。幸福感,就藏在這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“小事”中。

鄉村振興,既要風景美共享空間,又要風尚美。鄉村文家教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,讓村民在物質富足的同時,也能實現精神富有。

在民和縣中川鄉金家教田新村,一場熱火朝天的“村BA”籃球賽正在舉行,村民們的喝彩聲此起彼伏。這個充滿活力的新村,是積石山地震后重建的家園。2023年12月,地震引發的“砂涌”讓金田村、草灘村部分村民不得不搬遷到新址。

起初,不少住慣了老地方的村民心存顧慮,心理上的顧慮成為搬遷的最大阻礙之一。于是,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,幫助大家打開心結。一系列無微不至的關懷,讓搬遷村民在新家園里找到生活的方向。

一年來,新村呈現出勃勃生機。黨群服務中心、幸福食堂、老年活動中心、籃球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,舞蹈表演、樂器演奏、籃球比賽等文化活動豐富多彩,村民生活無憂、精神富足。曾經分散的村落,正蝶變為現代化的幸福新社區。

挖掘生態新價值

在青藏高原的壯美畫卷背后,是極其脆弱的生態系統,環境保護始終是發展的生命線。

一塊塊光伏電板向陽而生,逐日蓄能。過去,當地人習慣了燒牛糞、點柴火;如今九宮格,光伏板讓陽光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能源,村民們用上了“綠電”。

2017年年底,總投資1600萬元的班彥2兆瓦扶貧光伏電站建成投產,村民家的屋頂上、豬圈邊都鋪設了光伏板。村黨支部書記仲關因小樹屋保告訴記者,單靠這個項目,每年村里就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0噸。“未來,我們還打算建設20千瓦的小型沼氣電廠,就地消納班彥村的畜牧糞污和秸稈資源,減少生態污染。”仲關因保說,光伏矩陣不僅是“綠電工廠”,更是村民的“陽光存折”,每年每戶村民能獲得2500元的分紅,而且持續收益20年。

如何將美麗鄉村的“顏值”轉化為綠色經濟的“價值”?青海省大通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。當地根據特有的海拔、氣候條件和交通優勢,育花海、建民宿、開農家樂,并引進高空滑索和玻璃懸廊等游樂項目,帶動70多戶村民吃上“生態旅游飯”,人均年收入突破2萬元。

從光伏惠民到生態旅游,如今,“生態+發展”的思路與行動已成為青海的常態,“綠水青山”的生態“顏值”正不斷轉化為“金山銀山”的發展價值,并托起一條獨具特色的高原新農村發展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