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驅車駛入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南塘鎮彭村,只見村道兩旁綠蔭如蓋,枝葉扶疏。微風拂過,樹葉沙沙作響,仿佛在訴說著這個村莊與綠樹之間的不解之緣。
誰能想到,這里曾是一個組織渙散、環境臟亂的落后村。而今,一場以綠為媒的美麗變革正在上演:新人喜結連理時,在村口種下連理枝;學子蟾宮折桂后,在“狀元林”栽下桂花樹……一株株新綠,不僅裝點了農家小院,更讓文明鄉風如春風化雨,潤澤人心。
“有喜事來種樹”
仲夏時節,彭村百畝荷塘已是滿池紅影。沿著荷塘旁的山路蜿蜒向上,一座凝聚著村民十余年心血的森林公園映入眼簾。每逢新婚燕爾,彭村的共享會議室年輕夫婦總會攜手在森林公園或村口栽種“幸福樹”,用“添綠賀喜”的方式紀念自己的幸福時刻。
“我們引導新人積極參與‘有喜事來種樹’活動,用種植綠樹代替大操大辦。”彭村黨總支副書記陳波介紹,2024年,茂名市人大常委會正式發布《“有喜事·來種樹”倡議書教學場地》,對這一文明新風進行制度化倡導,鼓勵人大代表帶頭示范,推動活動覆蓋全市。
“擺酒熱鬧一陣子,種樹幾代人得益。這是給子孫種下福根,非常有意義!”彭村隔壁的鎮江鎮山口村,是“有喜事來種樹”發源地之一,山口村原黨委書記張建壽感慨道,從“擺幾桌酒”到“種幾棵樹”,如今各村村民凡遇嫁娶、添丁、升學等喜事,皆會到山坡捐種綠樹。
在彭村,孩子考學也是一件大喜事。“這片是我們的‘狀元林’,孩子們考上了大學,便來這里栽種一株桂花樹,這已經成為一種風俗。”凝望著“狀元林”樹木上歷經歲月的記名卡片,彭村原黨支部書記吳國楊介紹。
為涵養良好家風、帶動文明鄉風,村里連續17年開展獎教獎學活動,每年6月底為考上大學的優秀學子頒發獎狀與助學金,并鼓勵他們走進“狀元林”親手種下希望之樹。這一舉措讓尊師重教、崇德向上的種子在村民心中悄然生長。
“中午先去種樹,晚上再參加集體獎學活動,一整天過得充實又歡喜。不僅省去大操大辦的宴席開銷,孩子還能拿到獎學金,儀式感一點不少!”村民陳興鵬回憶道,4年前兒子考上大學時,一家人種下了一株桂花樹。如今,小樹已經枝葉如傘,每到花開時節,都能收獲馥郁芬芳。
“年例大過年”是茂名的老傳統,每逢“年例”,茂名村中總要大擺宴席,請親朋好友與往來過客共享美食。今年年初,“做年例,齊種樹”為茂名傳統民俗注入新生機,游子返鄉、親友相聚時,總能聽到村民熱情招呼:“森林公園還有20多畝空地,大家可邀親友睇年例、種‘年例私密空間樹’,讓年例添綠增彩。”
從新婚的“幸福樹”到升學的“狀元林”,從人生喜事的紀念樹到傳統年例的“年例樹”,“有喜事來種樹”的習俗在當地已深入人心,成為將生態文明、家風傳承與鄉風文明緊密結合的生動實踐。
綠滿山村,以樹聚心
彭村種樹的歷史要從2008年說起。
那時候,“灰頭土臉”是彭村的常態,“村路沒有水泥硬化,一下雨村巷泥濘不堪,難以下腳。”回憶起剛回到彭村時的場景,吳國楊仍然表情凝重,“更棘手的是人心散,假設維修村路需要砍掉一點龍眼樹枝,村民便漫天要價,開口就要八百一千的。打架斗毆更是時有發生。”
從“臟亂差”到“清和美”,彭村的蛻變藏在“以樹聚心”的新辦法里。“樹能綠化環境,更能凝聚人心。要是家家戶戶都參與種樹,村莊面貌肯定能變樣。”望著光禿禿的山頭,時九宮格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吳國楊打定主意,先從“立信”開始,他召集村干部召開支部黨員大會,立下“貪一罰萬”的鐵律,用廉潔作風樹立威信。漸漸地,愛家鄉、愛集體的熱情被點燃,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植樹“義工”隊伍,扛起鋤頭、提著水桶,在荒山上種下希望。
2013年,一條3.1公里長的綠道從彭村小樹屋蜿蜒至高州市區,1萬多棵新樹沿路挺立,成為彭村蛻變的新起點。
路通了,樹活了,可怎么將生態建設與移風易俗相結合,讓種樹從“任務”變成“自覺”?村委會廣播站發揮了大作用。在彭村,裝在樓頂的高音喇叭幾乎每天都會響起來,無論是講廉潔小故事、表彰好人好事,還是呼吁倡導“有喜事來種樹”活動,“大喇叭”總有說不完的話題。廣播員馮振祥笑著說:“喇叭一喊,政策全知曉,村里風氣慢慢就正了。”
移風易俗的路上,還有一群被村民尊稱為“村大爹”的老人們。他們德高望重,說話有分量,村委會便把老人們組織起來,耐心講解用種樹代替大操大辦宴席的好處。老人們聽進去了,便主動走家串戶宣傳。“村民信我們,愿意聽勸。”張建壽回憶,自2014年起,喜事種樹的習俗在高州生根發芽,11年間累計植樹超2500萬株。
為了讓綠色成為村莊常態,彭村還開展“一年七個植樹日”活動,將植樹節、春節等重要節日都定為植樹日,呼吁村民們在村里的各個角落種下新綠。十年耕瑜伽教室耘,彭村建成了一座占地600余畝的村級森林公園,與百畝荷花池、沿江風貌帶共同繪就生態畫卷,年接待游客量高達30萬人次。
10年種樹,不只種出了滿村綠蔭,更孕育了文明新風,讓“喜事栽樹”替代了大操大辦,讓“綠樹傳家”凝聚起淳樸的鄉情。
推門見綠,庭院里開出文明花
“廣東有句老話叫‘門前三嚿石’,過去鄰里之間靠著門口幾塊石頭,農閑時聚在一起談天說地、互相幫襯。現在手機消息響個不停,可人心卻好像遠了。”吳國楊坐在自家小庭院里,笑呵呵地說,“在庭院里一坐,茶水一喝,把話敞開了說,大家都能和和氣氣的。”
在彭村大規模植樹造林告一段落后,一場關于“身邊美”的行動悄然展開。村里將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綠化深度融合,發動黨員群眾從自家庭院的凈化、綠化、美化做起,一場創建“綠美庭院”的熱潮迅速席卷全村。
吳國楊的庭院便是其中的典范:院門從不落鎖,村里人、返鄉游子,甚至過路的陌生人都能推門而入。庭院中央,一方涼亭供人休憩;斑駁的墻面上,“道德引領風尚,文明成就未來”的家訓木牌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
這座“和氣庭院”,早已成為彭村化解矛盾的“調解室”。村里姓陳的兩兄弟因門口公用道路多年爭吵不休,去年4月,吳國楊把兩家人都請到了自家庭院來,涼亭下茶香裊裊,兄弟倆在輕松氛圍中漸漸放下成見。吳國楊擺事實、講道理,最終讓雙方握手言和,在村委會見證下簽訂和解協議。“村民之間的小糾紛、對政策的不理解,來這兒喝杯茶、嘮嘮嗑,疙瘩就解開了。”吳國楊笑道,“別看這庭院小,卻能辦大事。”
這方小庭院,還是村民議事的“智慧角”。十多年來,彭村許多重大決策都在這里萌芽:從村道規劃到公共設施建設,先由村民在庭院里“七嘴八舌”提建議,才拿到大會上決議。比如彭村那條2.6公里的排水渠,因涉及100多戶的農用地,一直沒能硬化,給村民出行和耕種帶來不便。去年6月,吳國楊借著大園村村民來庭院喝茶的機會,用家常話動員:“回去串串門,可別浪費了建設‘百千萬工程’典型村的好機會。”就這樣,思想工作做通了,這條緊鄰荷花池的水泥路,成了村民和游客都愛走的愜意路。
在高州市美麗庭院建設行動指引下,彭村以“一個小院子、一棵遮陽樹、一盞照明燈、一套小桌椅、一句好家訓”為標準,家家戶戶打造出各具特色的“美陽臺”“小花園”。漫步村中,家家窗明幾凈,院角鮮花綻放,真正實現了“一戶一景色,一院一畫卷”。
這些“綠美庭院”不僅成了鄉村新景觀,更讓和睦鄉風在庭院內外蔓延生長,勾勒出生態與文明共融的鄉村振興圖景。當文明扎根土地,鄉村的未來,自有萬木蔥蘢。